河蟹
3.1河蟹,学名中华绒螯蟹(Eriocheirsinensis),隶属节肢动物门、甲壳纲、十足目、方蟹科、绒蟹属。
3.2大眼幼体(Megalopa)
大眼幼体又称蟹苗(以下简称蟹苗),是由V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,对淡水敏感,有趋淡水性。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~18万只/kg。
3.3仔蟹(Juvenilecarb)
大眼幼体经一次脱皮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I期仔蟹;经三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III期仔蟹,经过五次蜕壳即成为V期仔蟹,营底栖生活,规格为5000~6000只/kg。
3.4扣蟹(Youngcarb)
仔蟹经过120~150天饲养,培育成100~200只/kg的未成熟的幼蟹。
3.5增殖(Stockenhancement)
用人工的方法使渔业资源增加数量,提高质量的措施。
4环境条件
4.1水源水质
水源充足,水质良好,无污染,水位相对稳定,透明度40-120cm,溶解氧7mg/l以上。(见附表1)。
附表1:
项目 水温 溶氧 PH值 透明度 氨氮 硫化氢
指标 15~30℃,最佳22~25℃ ≥5㎎/l 7.0~9.0,最佳7.5~8.5 30~50㎝ ≤0.1㎎/l 不能检出
4.2养殖条件
养殖水域水草及底栖动物丰富,覆盖率40%以上,防逃、防害设施齐全。水深1.0~1.5m。
4.3土质与底泥
黏土含量占25~55%的土质最好,粘、壤土次之,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cm,底质中可利用磷浓度>60㎎/l、钙浓度在200~300㎎/l、有机炭含量占底质殖质的比率应达1.5~2.5%,土壤PH值为6.5~8.5。底泥中各项污染物的含量符合NY/T391-2000标准要求(见附表2)。
附表2:单位:mg/kg
项目 PH值 镉 汞 砷 铅 铬 铜
指标 <6.5 0.3 0.3 20 50 120 50
6.5~7.5 0.3 0.4 20 50 120 60
>7.5 0.4 0.4 15 50 120 60
5蟹种放养
5.1蟹种来源
蟹种来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、市级水产良种场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凤台县城北湖渔场,许可证号皖渔002223。
5.2蟹种质量
规格整齐,体质健壮,爬行敏捷,附肢齐全,指节无损伤,无寄生虫附着。严禁投放性早熟蟹种。
5.3放养规格和密度
规格20只/kg,放养密度为15-20只/亩。
5.4扣蟹消毒
蟹种用3~4%食盐水溶液浸洗3~5min后放养。
5.5放养时间
每年春节前后(1~2月份)放养。
5.6放养方法
放养时,将蟹种在水中反复浸水2~3次后,在沿岸带水草处散放,让其自由爬入水中。
6日常管理
6.1加强管理
勤巡湖,防毒、电、炸、偷等情况发生;勤检查,检查防逃设施,及时修补裂缝,防止溃网逃蟹。
6.2做好记录
认真做好生产日志。每天都要做到巡塘有记录、天气有记录、检查情况有记录,对每天出、入生产基地的物品要有记录。
7病害防治
加强日常巡湖,结合早晚巡查察看蟹蜕壳生长、病害、敌害及水源情况。发现病死蟹及时捞除,经无害化处理后掩埋,防止病害扩散漫延。
8捕捞收获
8.1捕捞
9月份~翌年2月份,以地笼张捕。
8.2暂养
在水质清新的大塘中设置上有盖网的防逃设施网箱,捕捉的成蟹应经2h以上的网箱暂养,经吐泥滤脏后上市销售。
暂养区用潜水泵抽水循环,加速水的流动,增加溶氧。
8.3运输
暂养后的成蟹分规格,分雌雄,保湿、保温运输。